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

卡玲卡Summer Lady(玫瑰、月季、薔薇一樣嗎?) 筆記:玫瑰和薔薇和月季一樣嗎? (1)資料出處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007010302565玫瑰、薔薇、月季,同是薔薇科薔薇屬植物,外型相似。三者原種做了以下明確的區分: 玫瑰:灌木,春天開放,一莖單花,花大色艷,香味濃郁。薔薇:爬籐,初夏開放,花小而多。月季:灌木,四季開花,一莖多花。英國人卻將玫瑰、月季統稱為Rose,而薔薇則是climbing rose,爬籐的玫瑰。日本人則更含混,乾脆將這三者統稱為「薔薇」。其實玫瑰、薔薇、月季這三個名詞,至少在漢朝以前就已經在中國出現了,不知道為什麼只有「薔薇」一詞傳到了日本,而且被誤用為這三者的統稱。在我看來,真是過分簡化了,而且容易引起混淆,因此本文仍將採用中國舊名。只是目前玫瑰的園藝改良品種多半四季開花,而且一莖多花,和月季實在沒多大差別,以致有些人竟改稱玫瑰為「現代月季」呢!西洋人既然玫瑰、薔薇、月季不分,品種也是合起來計算。這三者的原生品種大約有一百五十左右,其中日本佔了十三種。再加上後來交配出來的園藝品種,總共有兩千到三千種之多,並且每年還以兩百個新種的速度在增加,想一一辨識,真是愈來愈難了!雖然玫瑰、薔薇給人西洋花卉的印象,但據說目前大部新種,都是由八個亞洲原種交配而成,即:中國的庚申薔薇(即月季花)、香水月季,小亞細亞的黃玫瑰、香水玫瑰(即摩洛哥玫瑰)、歐洲玫瑰、大馬士革玫瑰,和日本的野玫瑰、光葉玫瑰等,真令亞洲人引以為榮 。玫瑰可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花卉之一。在歐洲,從古巴比倫時代就已經開始栽培了。在羅馬時代,玫瑰還經常被當成祭祀的獻禮。但在十七世紀以前,歐洲的玫瑰,都是由小亞細亞以西的原種改良而成,大部分都是一年一開,不耐寒,複瓣且花色單調,而且沒有香味。十七世紀末,亞洲原種相繼傳入法國,與當地的原種進行反覆雜交,終於在一八三七年培育出具有芳香,四季開花的雜交品系。十九世紀末,歐洲人又用中國月季與南歐原產的紅玫瑰和歐洲玫瑰進行雜交,而培育出茶玫瑰品系,在歐洲被廣泛栽培。茶玫瑰本指中國的原種月季,多為複瓣,其香如麝,約在十八世紀傳到歐洲。據說在運輸途中曾與茶葉一起裝箱,因而得名。但它們的母株原本異常嬌貴,只能在室內生長。二十世紀初,有人將茶玫瑰與「四季開花種」玫瑰雜交,才培育出耐寒、適合戶外種植,花色豐富且四季開花的兩個新品系玫瑰,並成為目前世界玫瑰切花的主要來源:雜交茶玫瑰:大輪,芳香濃郁,一莖單花。知名品種有鵝黃的「和平」、紫藍的「藍月」等。豐花月季:中輪,芳香清淡,一莖多花。知名品種有粉紅的「性感」和橙紅的「四便士銅錢」等。日本人極喜愛玫瑰和薔薇,但因天氣太過陰濕,並不適合這兩種花卉,需要特殊的技術才能培育。因此一般家庭很少種植,多見於植物園、公園中。但以種植面積而論,據說日本僅次於荷蘭、德國,居世界第三位,令人不禁對大和民族人定勝天的本事肅然起敬。玫瑰小檔案Rosa rugosa Thunb.又名徘徊花,英名Rose。薔薇科薔薇屬的常綠或落葉灌木,原產北溫帶。通常春季盛開,一莖單花,花容艷麗,顏色多樣化,香氣迷人。八至九月結果。花瓣及果實皆可食用。薔薇小檔案Rosa multiflora Thunb又名買笑花,英名Climbing Rose。薔薇科薔薇屬爬籐類植物。初夏開放,有紅、白、粉紅、黃等,品種多,形態、大小、色澤各不相同。有香氣,比玫瑰稍淡。一般由許多花朵團聚成叢,最常見的七姨妹(seven sisters)、十姨妹(ten sisters),分別由七朵或十朵薔薇花聚成一叢。另有粉團薔薇、荷花薔薇、美人脫衣、小果薔薇等稀有品種。十姨妹薔薇可供食用,小果薔薇、多花薔薇可供藥用,所有的薔薇果都可食用。月季小檔案Rose chinensis別名長春花、月月紅、四季薔薇、鬥雪紅、瘦客等,英名Chinese rose。薔薇科薔薇屬的常綠或落葉灌木,全年開花,一莖多花。原產於中國江蘇、浙江、山東、河北等地。花瓣、果實皆可食用。 (2)資料出處http://big5.cast.org.cn/gate/big5/database.cpst.net.cn/popul/foliage/disquisition/artic/41111112925.html 月季、玫瑰和薔薇是同屬薔薇科薔薇屬的姊妹花。它們的形態十分相似,很容易使人混淆。在這裡,找出了它們的一些特點 ,這樣區別起這「三姊妹」就來容易多了。 月季和玫瑰的枝條較為直立(也有少數月季是蔓生的)。月季莖幹低矮、玫瑰輕幹粗壯。薔薇植株較高,但莖幹輕長,枝條蔓生或攀緣。 月季和薔薇的莖刺較大且一般有鉤,每節大致有3~4個;月季的新枝是紫紅色;玫瑰的莖密佈著絨毛和如針狀的細硬刺且莖呈黑色。月季的小葉一般為3~5片,葉片平展光滑;薔薇的小葉為5~9片,葉緣有齒,葉片平展但有柔毛;玫瑰小葉也為5~9片,但葉片下面發皺,葉背發白有小刺,整個葉片也較厚且葉脈凹陷。 月季一般為單花頂生,也有數朵簇生的,一般為1~3朵,花徑約5釐米以上,花柄長且月月季季開花不敗,故稱月月紅、月季花、長春花。薔薇花常是6~7朵族生,為圓錐狀傘房花序生於枝條頂部,花徑約3釐米,每年只開一次。玫瑰花單生或1~3朵簇生,花柄短,花莖與薔薇花大致相同,也只在夏季開一次花,但玫瑰花的香氣要比月季、薔薇濃郁很多。 另外,月季與玫瑰在花謝後萼片均不脫落,而薔薇的萼片就會脫落;月季與薔薇的果實為圓球體,玫瑰是扁圓形的果實。 通過以上對月季、玫瑰和薔薇從枝條、莖、葉片到花、萼片及至果實的區別與比較,能分出這薔薇科大家族中的「三姊妹」了吧! 月季、薔薇、玫瑰之正名月季、薔薇、玫瑰常令人搞糊塗,不知誰是誰,眾說紛紜之下試著分清楚他們的關係。依據「中國花經」記載:月季,學名Rosa cvs.,別名斗雪花、長春花、月月紅、四季花。 現代月季簡稱月季,不論在型態或染色體組成上,已與其祖先-中國古老的月季花相差很大。 薔薇是薔薇屬Rosa的通稱,多屬一季開花種,我國約有82種薔薇,在全屬200種中所佔的比例很大。對現代月季育成有貢獻的除中國月季外,還有香水月季、野薔薇、光葉薔薇和玫瑰(R. rugosa)等。 早在梁武帝時代。宮廷中已盛栽薔薇,宋代月季花盛植於洛陽、山東、蘇州、揚州等地。李時珍在「本草綱目」中云:「月季,處處人家多栽插之」。王象晉在「群芳譜」中列舉5類,即月季、薔薇、玫瑰、刺蘼與木香約20個品種。只是現代栽培之品種多為國外引進。薔薇在歐洲最早有紀錄,約9世紀的希臘荷馬時代。直到西元1800年左右,歐洲栽培的薔薇主要為法國薔薇、百葉薔薇、突厥薔薇等一季開花種。至18世紀末、19世紀初我國的「月月紅」、「月月粉」月季,以及「彩暈」、「淡黃」香水百合等先後傳入歐洲,現代月季的育種才有突破性進展。歐洲引進我國月季珍品後,與當地野薔薇反覆雜交,育成許多現代月季的優良品種。 下列幾個重要結論: 1 台灣俗稱的「玫瑰」,在大陸稱「現代月季」,簡稱「月季」。 2「玫瑰」只是薔薇屬中的一個種而已,涵蓋範圍較小。 3「薔薇」泛指薔薇科(Rosaceae)、薔薇屬(Rosa)植物而言,全世界已約 有200個種,其中原產中國的82種,所佔的比例高。 4 大陸把雜交育成的後代統稱為「月季」,而原種仍稱為「薔薇」。 5 就雜交親本而言,現代各地栽培的Rosa以稱「月季」為宜,至少也該叫作 「薔 薇」,若以「玫瑰」概括比較不妥當。

 

.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hxkqudiknv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